【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服装变化说今昔】新中国成立70年征文

内容预览: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服装变化说今昔   我有一本黑白照片的相册,每当翻开它的时候,那尘封的记忆,就会从脑海深处慢慢浮现,把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串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我也不例外。我是“50后”——小学和中学,正赶上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那时国内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质匮乏。粮本、副食本、工业券及各种票证,每个家庭都视为命根儿一样保存着。现代人见都没有见过的布票,每个人一年仅18.3市尺,合6米多一点。家里用的被里被面、窗帘、床单、穿的单衣棉衣,都指着这点布票。那时候化纤很少,的确良布(65/35涤棉布)刚问世时就是白色、浅黄、浅粉、浅蓝几种单色,价格也贵,一般人穿不起,所以老百姓还是选择纯棉布的居多。纯棉布不仅布幅窄(幅宽大多90厘米,做一身衣服差不多要用4米布),花色少,而且强度和色牢度都不是很高,新的穿不了多久就褪色了,膝盖和肘部也很容易被磨破。所以,那个时代的人,穿补丁衣服一点也不稀奇。甚至为了让补丁补得好看,同学之间还暗暗比呢。穿破的衣服,还要拆洗干净,缝补好,当做棉裤或棉袄的里料或者面料用。如果年底布票有富余,家里就会给孩子添一件新衣服。我在家里是最小的,所以经常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一年难得有件新衣服。所以,“穿新衣服吃炖肉”是孩子盼望过年的一大理由。虽然那个年代的口号是“艰苦朴素”,全民以清一色绿色军装为时尚,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穿花衣服或“布拉吉”(连衣裙)。可是又不敢说,怕别人说是“资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