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春节活动】乌镇实践活动] 乌镇东栅实践感悟

  《【乌镇春节活动】乌镇实践活动》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乌镇实践活动

14级 汉师2班 14200301212 蒋婷娟

游水乡乌镇

对于乌镇的印象,是一幅小桥流水静谧的画面,撑着油纸伞步履轻缓的在青石板上演奏心情的乐章,忘记喧嚣,忘记纷扰的江南美景……这如画一般的生活让我向往。正好今年夏天,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同学们出来寻觅这个古镇的魅力与文化。

我喜欢和好朋友一起旅游旅行,带着一颗自由的心,用脚步去探索未知的旅途,途中便是分享快乐的过程。早晨我和舍友们早早到达老校区门口,乘上校车。那天的天气格外好,一改前几天大雨倾盆的模样,绮丽的阳光透过车窗洒满脸上,窗外的风景飞驰得在眼前掠过,眼前又不断出现新的美景,"卡擦卡擦",相机留住美好的瞬间,旅途正在开启。

早晨10点多,我们乘坐的校车终于驶进乌镇客运站。下车前导游告诉我们,乌镇除了是《似水年华》的拍摄地还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可以自己慢慢发现乌镇的秘密。我下车,站在这片土地上,恍然间就进入了一个千年的梦境,几天的大雨将这里洗刷干净,加上耀眼的阳光,把乌镇变为一个暖色的调色盘,铺满岁月的温存,那古老与沉静,时光与流水,悠然与斑驳组成一副天然的图画。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每个来乌镇的人多少都带着一些故事,让故事体会意境,别有一番滋味。

缓步走进乌镇,恍若隔世。那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旧木屋临水而建,傍桥而立,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曲折的经历,更折射出一种古老不朽的文化。让路人忍俊不禁。那些或深或浅的历史,依旧古朴的延续到今天,一切仿佛初生,找寻心里最安静的田地。

最先走在南栅的古老石板路上。它其实就是一条古街,保存了较为原始的乌镇文化。不到10米宽的青石板路不间断地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脚步时而缓慢时而轻快奏出一曲悠闲的音符,干净的没有一丝杂念。仿佛回到孩童时嬉戏玩闹。转角遇见老式的理发店,斑驳的水泥地上那笨重矮壮的理发椅稳稳得坐着,满头银发的老伯手持老式的理发刀站在门口笑脸相迎,墙上的小黑板用粉笔写着:理发10元,刮胡须8元……一切仿佛小时候记忆的重现:老师傅娴熟的用理发刀剪掉头发,理发刀有节奏的发出利落的声音,似剪掉烦恼,出了理发店又是一个崭新的样子。一种久违的亲情裹着小巷午后的惬意顷刻扑面而来,让我没有了陌生、没有了异乡人的隔膜、甚至没有了丝毫心理戒备,只觉得是在走亲戚,或者邻居家串门儿。一切的一切过度得那样贴切、舒心、踏实,令人好生舒坦继而心潮澎湃。

古街总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街上的原住民在自家门口搭个桌子,上面铺满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有着乌镇特色的蓝印花布做成手绢、零钱包、布伞,布鞋,都展示着乌镇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摊主们从不大声吆喝叫卖,范文TOP100任驻足的游客任意挑选。他们专著于自己的事情或安详地冲你微笑着点头,这时若能和老人聊上一回,说不定会收获一个古老动听的故事。

爱美的女人们将蓝印花布的饰品装点身上,一件长裙亦或者一条发带,化身成乡间随性的女子。若露出矫揉造作,反倒显得自惭形秽,河畔一排排婀娜多姿的垂柳,谁能媲美呢?转过一条小巷又迎来一条长廊,走累了,依着水廊的美人靠,看着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从面前走过,时间就在细碎的流水间缓缓流逝。一些都那么静,那么静,微风夹杂着些许思念让

聆听的人忘了时间。来这儿的人大约都想找回点什么吧,那他们找到了吗?乌镇无声,游人亦无声。那么,再重复走一遍那闪射着青光的石板巷吧。

我们慢慢的走,慢慢的品味。在这条路的接近结束的时候终于看见了茅盾的故居。茅盾先生故居不是那种很宽敞的大院,它坐落于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面街南向,与我们熟悉的“林家铺子”相对。据我们的导游介绍,这座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故居是一所

临街四开间两进深的木砖结构旧式楼房,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两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1933夏,茅盾亲自设计,用自己的稿费对这里的部分房屋进行翻建。将其改成具有日式民居风格的书斋。此后他曾数度回到这里写作、思想汇报专题读书。抗战爆发后,茅盾就再未回过故乡。这座已有两百年历史的古宅,让人感觉庄重古朴,普通朴实。人们常用深宅大院来形容有钱人的豪宅,而在我看来,茅公故居可以说深,但并不算宽大,特别是在游客很多的情况下,行走其中还觉非常拥挤。

跨进大门立于门厅,迎面是茅公握笔沉思的一尊半身铜像,神情自然,绝无夸张,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那样:“胸藏万汇凭呑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在故居,我认真看了给游客准备的简介,参观了茅盾父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接受母亲的养育和启蒙,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楼下西边原为家塾,房内放着几张桌椅,幼年时期的茅盾和几个堂兄弟曾在这里读书,接受祖父沈思培授课。内室是书房,北窗下置有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据导游介绍,先生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就是1935秋在这里完成的。平屋外面的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其中的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为当年茅盾亲手所植。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也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乌镇的山水滋养了一代文学巨匠,乌镇的生活更为他提供了产生部部巨著的肥沃土壤。茅公故居陈列有先生众多手稿,目睹这些手稿,先生创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我曾经读过茅公的不少作品,像他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多收了三五斗》等等,还有他的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读茅公的作品,你能在娓娓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江南水乡的历史风情,你能在芸芸众生的熙攘往来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你能在字里行间看到历史的风云、时代的变迁与动荡。在茅公的作品中既有上流社会的五光十色,尔虞我诈,也有下层社会的饥寒呼号,民不聊生。相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茅公的文学作品更多,反映的生活视野更为广阔。每每想到茅盾的作品,吴荪甫、林老板、老通宝、破毡帽,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在我的脑海里动起来。

走出茅盾故居,对乌镇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看着斑驳的墙面,只想用手去摸一摸,用心去细细地体会,脚下的一片不起眼的青苔怕都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清新悠长的石板路就像一首典雅的诗,缓缓展开来,等你的心和目光去倾听和阅读它的历史。

来过这里的人想必都会从乌镇寄回一张明信片,送朋友或者留给自己。我也买了一本明信片,打算寄给我远方的朋友

坐上回程的车,我静静的合上眼,在梦里,再游一回乌镇

  以上是《【乌镇春节活动】乌镇实践活动》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涉及到乌镇、茅盾、故居、这里、一个、先生、理发、历史等方面,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