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国际法的渊源对国际法的发展的作用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摘要:企业成长问题是当今理论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却长时间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本文将零星散布于企业理论历史长河中的企业成长理论做一简单的回顾与梳理,期望能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日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 企业理论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企业而不是国家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核心组织,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最终依靠。因此,企业的成长问题理应备受经济学家关注。然而,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却长时间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尽管在经济理论史中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关于企业成长理论有价值的观点,并且Edith Penrose 女士在1959年发表的专著——《企业成长理论》(英文名《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为企业成长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企业成长的系统研究仍然是十分匮乏,这一点在经济学文献中表露无疑。本文尝试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做以简要的回顾。

  一、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的分析——从亚当?斯密、小穆勒到马歇尔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解释企业存在与扩张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企业中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又进一步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如此循环往复,最后通过企业规模经济的获得实现了企业的成长。

  (一)亚当?斯密和小穆勒的企业成长观

  最早在著述中涉及到企业成长思想的当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思想汇报专题斯密。在他的传世巨著《国富论》中,斯密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他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1972,p5)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具体地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是毫无疑问,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使得每个人不是各自为营地生产和交易,而是将生产过程分割成若干的工序和工种,由工人在企业中“集中地”分工作业,这样既“提高了每个工人的灵巧性”“发明了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动的机器”同时也“节约了更换活计时通常会损失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最终实现企业的成长。

  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小穆勒,作为斯密思想的继承者,也对企业成长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小穆勒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集中于对于企业的规模和成长的探讨。他首先认为企业是劳动联合和分工的结果,劳动者的联合需要足够的资本来供养,分工的专业化也会因为“采用需要配备昂贵机器的生产工艺”而需要大笔的资本,故企业资本量的大小决定着企业规模的大小。同时他还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的同时,还能保证“每个适宜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工作饱满” (约翰?穆勒,1900)并且通过机器大生产固定资本的增加代替流动资本的增加,从而从比例上节约完成全部业务活动所需的劳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说,在小穆勒看来,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对资本的需要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才出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企业成长趋势,其企业成长理论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理论。

  (二)马歇尔关于古典企业成长思想的集大成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企业成长问题研究最全面的当属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他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一部集古典企业成长思想之精华的巨著。马歇尔的企业成长理论是由企业规模经济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企业的市场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三部分构成。

  1、企业规模经济论

  在企业成长这个问题上,马歇尔是规模经济决定论的积极倡导者。他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个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个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他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在马歇尔看来,企业要想成长为大规模的经济,需要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具备,范文TOP100这才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之后,马歇尔颇具先见性地指出,销售能力是制约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他分析道,企业能不能享受到外部经济,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强大的销售能力。然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具有头等重要性的那些行业中,大多数行业的销路是困难的。所以,在生产这些东西的工业中,没有能够保持它自己的地位”,(马歇尔,1965,p323)未能实现企业持续成长。他进而明确指出,“极有组织的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是实现在同一工业或行业中许多企业合并成为一个大的联合组织的倾向的主要原因”。(马歇尔,1965,p323)马歇尔的这一思想为后来专门分析大批量销售于大批量生产结合导致企业快速成长为大公司集团的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2、企业的市场结构论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看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持续增长会导致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这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社会效率和福利水平,然而马歇尔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企业完全有可能达到非常大的规模,甚至可以持续成长以至形成行业垄断地位,但现实中更大的可能是,企业将会随着成长后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去灵活性和进步的力量,从而竞争力下降,成长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使企业丧失成长的势头,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家的精力和寿命会对企业成长形成制约,而且新的企业和年轻企业家的进入会对原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形成挑战,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从而制约甚至打破了行业垄断结构的维持。这里,马歇尔对企业垄断的看法与在其之后并得到普遍认可的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马歇尔是最早认识到垄断的社会效应的经济学家。他很早就先于芝加哥学派指出,企业成长到巨大的规模,可能形成垄断地位,却不一定使公众受损,也有可能使公众收益。他认为,企业的垄断最多是“有限的垄断”,“很高的价格会引起竞争者的出现” (马歇尔,1965,p228),从而打破垄断的市场结构。因此,他得出结论,企业的成长道路是艰难曲折且难以持续的,企业的成长不会造成持久的垄断市场结构。

  3、企业家理论

  马歇尔关于企业家作用的看法可谓卓越独到。在马歇尔眼中,企业家是进行组织管理并承担风险的人,但不一定是雇主,他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家的作用。马歇尔认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供求情况,范文写作因而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而企业家则是消除这种不均衡性、透过迷雾解决种种难题的特殊力量,因此企业家是企业“车轮”的轴心,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和根本动力,无论是实现内部经济、还是突破销售障碍都需要有赖于“能干、辛勤、富于进取心的、创造性和组织能力”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担负着敢于冒险和易于承担风险的特殊使命,企业成长的越大,风险就越大,企业家也就越重要。他分析道:“能力薄弱而掌握大资本的人,很快地损失资本;他也许是一个能够和会要很好地经营一个小企业的人……但是,如果他没有处理重大问题的才能,则企业愈大,他搞糟企业就愈快……从迅速成交的很大营业额中所得的微薄利润,对于能干的商人却可产生丰富的收入……一个乡村中的商人,能比他的较为能干的竞争者从他的营业中少赚5%的利润,但仍能维持,不会破产。但是,在获得利润很快、而纯然是例行工作的大工厂或大商店中,营业的全部利润,往往是如此之少,以致一个人如比他的竞争者即使少赚一点,在每次营业上就有很大损失;而那些经营困难和不是依靠例行工作的大企业,对于真正有经营才能的人,可提供很大的营业利润,但只有普通能力的人,要想经营这种企业,绝不会获得利润的”。

  然而马歇尔不无遗憾地发现,“天才”的企业家并不多见,企业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很稀缺的,如何才能使得有天才的人承担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责更是一个现实且关键性的问题。这里马歇尔天才地指出,实施新的治理结构——股份公司,使得有资本无能力的人做股东,有能力无资本的人成为职业经理人,从而在很多程度上享有对企业剩余的控制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时至今日他的这些见解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可以说马歇尔对企业家和管理作用的先锐认识为人们日后的企业成长研究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的分析——最优规模经济理论

  事实上,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厂商理论”中,不过是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黑箱,是一般均衡分析的最基本逻辑单位,只需表达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而不涉及结构、产权、规模之类的讨论。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的成长及规模不影响企业的效率,而所谓的企业成长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尽管如此,Penrose等人还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最优规模的企业成长理论。新古典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一切基本因素都是外生的,企业随着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规模,它从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出规模报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的成长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企业的投入产出有一个最优规模问题,在这个范围内,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一些先进设备、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提高投入——产出率,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可以说,新古典理论中的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三、熊彼特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熊彼特对经济理论的贡献可谓颇丰,对于这一点我们仅从《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的副标题——“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然而,其最为著名成果的莫过于他的企业家理论。可以说,熊彼特差不多是最早探讨企业成长的理论家了,虽然企业家的概念并不是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然而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熊彼特的名字已经企业家一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熊彼特自身而言,他的所有的经济理论之火,也无不发源于其企业家理论之火花。

  早在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就提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这样的著名思想。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体系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的根源,并且经济周期也与创新活动的特点有重大关系。他尖锐地指出,传统经济理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仅限于抓住经济体系对外界条件变化的连续性适应过程,把经济的发展看成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这些单纯的经济领域外的情况变化所带来的。熊彼特深信经济体系内部必然存在一种由它自己打乱均衡的动源,并认为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北非已很小的幅度变化、成长,而是一种非连续的、突发的、迅猛的“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推动这个过程的主体就是从事“创造性毁灭”革新活动的企业家。熊彼特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创新:(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发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不是发明家,而是决定如何配置资源以便发明利用;企业家也不是风险承担者,承担风险的是向企业家提供贷款的资本家的职能。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发挥的是管理或决策作用,但不等同与一般的经理,他必须是具有创新思想、冒险精神、先见之明,一句话,“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里的国王”,企业的成长甚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周期由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由此,熊彼特沿着企业家“创造性地毁灭”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这样一条主线,构筑出他的一系列经济理论。

  四、来自管理学的企业成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