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五73页作文】 高中必修一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高二必修五73页作文》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篇一:必修五73页练习五审题立意及例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例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

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范文写作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

篇二: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后作文解析

必修五P73,T2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一、审题: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粒沙”“一朵花”均为小事物;“看”即为“发掘”之意;“世界”“大气”则是经过发掘、透视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审题结论: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深挖某种道理。

2.“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是要求作者写自身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并从中有较深的感悟,而非他人的观察与感受。

3.“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语为“启示”。“启示”就是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出来的道理。审题结论:本文重在说理,要写成议论文。

二、思路:

1.既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行文就要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写起,否则,启示便如无根浮萍,缺少支点,范文TOP100立足不稳,会使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2.对自然景物的叙写宜控制在150字左右,接下来的语段应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这一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的道理,本段是现象与事理之间的过渡段,100字左右。

3.提出观点,由自然现象之理转入对人、事之理的剖析,可选择2—3个语段(即2—3个角度),500字左右。在挖掘人事之理时,要紧扣自然想象所蕴含的哲理阐发。

如:水的启迪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在中国人的心里,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以柔克刚的体现。那水便启迪人们,做人的无上标准莫过于如水。

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同流合污,永远保持自己的本性。

水的坚韧,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毅力与耐烦,世上定无难事。

水的灵活,因其能适应地势而行。做人如水,面临陡崖要勇敢向前。一泻千里成为辉煌的瀑布,路遇狭涧要涓涓细流,思想汇报专题警惕审慎细水长流,陷入绝境要灵活变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照应自然现象,升华观点。100字左右。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在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唯有广博浩渺的穹庐绵延亘古,幻变的万物交替更始:朝风暮雨,生老病死,春去秋来??岁月易逝,盛衰无常,包罗万象的自然给了人类对万物变迁的感慨。

大江浩荡东去,每一朵浪花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朝奔腾而过,就难再追寻。因此,苏轼于赤壁咏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王勃于长江感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亦抒“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人登临黄鹤楼亦出“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当我身临西江,亦有“无语静默默,人世几沧桑”之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一年年雁去雁归,一年年花开花落,虽是周而复始,却总平添物是人非,美好不再的哀愁。黛玉为残花入泥而哭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年华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古人因国运日下,有家难回而悲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卓文君因爱情的变故而伤感,“重九登高望孤雁”“三月桃花随水流转”;苏轼与白居易因怜惜花期短暂,一个“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个“明朝风起应吹尽,也惜衰红把火看”;当我遥望一树飘零的海棠花时,心底也轻轻吟着“花魂在,尚有来年期”??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启星陨,乃是自然千古的更替规律,因此先人们皆如王勃“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古今传诵;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浸透了对故国兴衰沦亡的泪水;冯梦龙有“日往月来,星转斗换”之感??

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绚丽斑斓的宇宙中,总在进行着新生与衰亡,衰亡又重生。自然昭示着万物的定数,兴亡的规律,盛衰的依凭,并启示人类关注它,思考它,感慨它,抓住每一个流逝的瞬间,记录下变化的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鲜活的情感。

听水

闲暇时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看着一泻千里的流水,看着蜿蜒前行的水,看着永不停息、一往无前的水,看着水映着各种情态的景,我陷入了沉思:也许人生便如流水吧!

人生的确如水。古代的骚客文人失意不得志时,大都寄情山水,情感便如水般一泻千里: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抒发“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抒发“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怀;苏轼近临长江而吟咏,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这些骚客文人大都由水来舒畅情怀,这便是因为人生如水吧!

人生如水般曲折,涓涓流水自始而终,穿过山泽湖川,越过沟壑平原,经历了多少曲曲折折。正如人生,荣辱兴衰,跌宕起伏。李白当初得意之时,他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但他遭人诬陷后,昔日“天子门前走马”,今日却“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这不正如流水在地势落差大时奔腾踊跃,而在地势平坦之处却缓而难行吗?

人生如水般勇往直前,尽管水会干涸,人会失意,但他们都不曾停息,脚步一直向前。水的无孔不入与人的无坚不摧不都靠的是勇往直前吗?传奇人物张海迪高位截瘫,仍然不折不挠自学成才;艰苦奋斗成就辉煌。她的那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不正是水的柔韧与坚定完美结合吗?上天给她的是满身病痛,但她给自己选择的却是如水般的坚忍与前行。

人生如水般灵动,如水般映出人生百态。三国蜀主刘备穷时思变,参军报国,他表现的是满腔热血、胸怀大志;后建蜀国,勤政爱民,他又是君临天下,仁爱博大。

是啊,人生如水。闲暇时间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细细品味如水般的人生,心中便豁然开朗??

T3《谁动了我的奶酪》

1、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

2、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3、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4、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5、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

6、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审清材料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奶酪)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美好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改变,学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

精彩题目

顺应变化的美

在变化中寻找更多的奶酪

学会适应变化

变是唯一的不变

享受变化,拥有幸福

改变决定人生(幸福)

精彩例文

随着幸福奔跑

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但奶酪是会变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自己,改变方向,随着崭新的的幸福而奔跑。

陶渊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曾怀着“达则济天下”的抱负入世为官,他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不知什么时候,幸福开始从他的指缝中悄然而逝。于是他怀着“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情感愤然出世,他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是啊,束缚官场、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是他的幸福;丧失气节、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他的幸福。只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才是他的幸福;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才是他的幸福。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陶渊明毅然离开了名和利,在奔跑中追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李白“风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诸葛孔明走出隆中,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洒向巴蜀。

谁曾想,当初的孔明也曾在田园耕作、自给自足,但对满怀抱负的他,那又怎么能是他的幸福呢?于是,他走出了隆中的茅屋。“东风一日足矣”羽扇轻轻一挥,一把大火烧毁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挥去了曹营不可一世的风光,铸就了三分天下的蓝图,奠定了蜀国大业——那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幸福。

古今多少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奶酪”,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幸福,在他们品味人生“奶酪”的芳香时,又有多少人墨守成规,固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不懂改变、不想改变,终究一生忙碌付东流。

乌江畔,项羽吟着“时不利兮骓已逝”提剑自刎,假如他听从亭长的话重回江东,相时而动,或许历史将会重写。

人的一生就像一幅图画,只有不断的寻找、追随、改变,才能演绎生命的五彩斑斓。只有随着幸福奔跑,不断审视、改变、追寻着自己的“奶酪”,才会让人生的图画更美、更灿烂。

佛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幸福吗?相信我们的人生途中必会发现属于自己的“奶酪”。或许它不是五彩缤纷的,但它一定是用血汗铸就。

随着幸福奔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随着幸福奔跑,才能体会到“奶酪”的甘香。

顺应变化的美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浩瀚宇宙中,即使是白驹过隙的瞬间,也会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世事在变我们也要学会潇洒转身、用心改变,用我们充溢着热情的心灵去拨开更美的风景。

想想书中的两只小老鼠在面对C站奶酪的消失时,尚能淡然顺应那沉痛的变化,不感伤、不沦落,毅然做出新的选择,带着崭新的理想和愿望上路去寻找另一处奶酪站。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走向成功的脚步永不停止。顺应着这种变化,奶酪N站成为现实。

两只卑微的生命尚能如此,更何况拥有万千智慧的人类呢?翻开历史,我们会看见世人在变化面前绘出的不同风景.顺应变化的美,挫折终有一天也会被成功和信念打败。当孙膑被挖去双腿膝盖骨时,他忍受着的不仅有疼痛,还有对生活的绝望,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感慨,虽遭遇这般的劫难,但他却选择了怀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上路寻找心中融不融化的奶酪。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自己的信念重新树立,用强撼的内心动力击败外在的困境,创作出《孙膑兵法》这永留世间的杰作,而书中句句皆是孙膑展现给我们的顺应着变化的美。

顺应着时时改变的万物,坦然地面对万物的变迁。苏东坡的一生恰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当官场和文坛一齐向他泼污水,他心生退意,顺应着世态炎凉的变化,他选择上路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最终留下的是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留下的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明朗??他将奶酪留给世人,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奶酪站,不枉那一生的潮起潮落。他所留下的,是自己顺应世事变化后绽开的别样的美。

闭上双眼,想想中华千年的文化古蕴,想想一个又一个留名史册的伟人。曾经,他们也曾落入深渊,曾经,他们也曾丢失了自己的奶酪,但他们终在顺应种种变化后绘出美丽的人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奶酪。

顺应变化的美,看那西边的彩霞,每一天一个美丽的模样。风以天为画板,勾出一幅幅水彩画,顺应风的改变,让人琢磨不透下一刻的样子,是绛,是橙,还是如烈火般地艳红?这多变的霞,亦是顺应自然变化的美。

顺应变化的美,紧紧跟随变化的脚步,在身后留下深深地脚印,勇敢地走下去,一直在路上??

范例1:体操女孩桑兰,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曾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奖。①可是1998年 7月她却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摔下鞍马,造

成了先高位截瘫。过去光彩照人的荣誉瞬间熄灭,曾给予她无限光芒的“奶酪”彻底粉碎。②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她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勇敢的面对,努力改变自我、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以顽强的毅力进行锻炼,从高中开始学习,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并且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并光荣的成为了我国奥运会的形象大使。③桑兰在自己的“奶酪”丢失之后,勇敢的面对,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她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的这种适时而动的改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而她则以那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灿烂的笑容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思维顺序——四步:

①原有的情况 ②现在没有了 ③应该怎样去做 ④这样做的结果(意义、作用)

T4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

[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做,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

一、题目嵌入法

二、开篇切入法

三、分析入题法

四、结尾呼应法

五、遍地开花法

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

一、题目嵌入法

《困难——山头?石头?》

《那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不要把困难当成山头》

《管他石头与山头》

《石头真的是山头吗?》

二 开篇切入法

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

篇三: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孔子作文指导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P.73写作练习五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写作导引一】审题指导1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写作导引二】审题指导2: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或行善者理应得到酬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方法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写作导引二】写作流程: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同样是善举,另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转载于: 在点 网:高二必修五73页作文)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例文四篇】

1、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2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2、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

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义而不利,行而不远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读了这两则材料,真的感慨万端,对咱们的孔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真的可以穿越时空,烛照古今,泽被后人。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词语,君子重义不言利,施恩不图报,拾金不昧,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洁身自好。在义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大忠无己大义无亲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溺扶危温暖千千万万悲冷的心灵。汶川大地震,生动地演绎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壮歌,大悲大爱大喜;08奥运会,灿烂地张显了众多志愿者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笑靥,有累有情有义。我们生活中,同学、同事、亲人、邻人、陌生人,家庭、班级、单位、社区、全社会,人人之间群体之间也时时可见助人为乐急人之困的小事琐事,这些看似细小的真言善行,让我们可能有些冷漠的生活可能有些阴暗的心情平添了多少炽热的亮色!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支持,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份量。所以,当你救了人,却接受了牛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当你垫了钱,却不寻求补偿时,大家交称赞。对呀,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善行美德。

可孔子为什么总与大家相反呢?因为他明白,义而不利,行而不远。对一个人而言,实现一项义举一件善行,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多做一些,不间断地做下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都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权利。非功利地行善仗义,付出精力与财力,内心固然是得到了慰藉与充实,人格与灵魂因为无私无悔而变得饱满而鲜活。但人终归是社会之人,他不免受制于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绝不能苛求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牺牲与奉献使得许许多多的人视行善举义为畏途,从而他们只是感动感激只是钦佩敬仰,却不去效仿不加推广。

如果在可能的情境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或一些有识之士,也包括那些在别人的善行义举中获得利益的受益人,能够主动且真诚地对善行义举的实施者给予合适的回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因为自己的本不图报的行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补偿,让他们真正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说是帮别人助社会,不如说是在帮助自己,是在为自己本人自己亲人积蓄生活的美好可能,惟其如此,有爱有善之人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施爱使善,他们不会再有后顾之忧或世薄之叹。让义行有利可图,对此,政府机构有责任去建构一种机制,形成一种常规,始以规范,终以风俗。

前两天,媒体报道卫生部长陈竺亲自参加无偿献血,以期缓解日益严峻的“血荒”。为什么会出现“血荒”?还不是愿意无偿献血的人变少了。一直在宣传,“无偿献血,无上光荣”,相关优惠政策也在实施,可为什么献血的人会越来越少呢?究其原因,正在于义而不利行而不远。虽然献血时,发给献血证,万一用血时享受优待,有的血站在过节过生日时还发短信祝贺问候,但事实表明这些还是不够,相关部门还得想点子让献血者因为自己的奉献而有利相报。

还有,中国的慈善事业,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捐赠?中国的有钱人现在多了去了,为什么积极行善的人却少得可怜?如何让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奋不顾身?如何让扶危济困者义无反顾?当然,我们身边支教者一天天地多了,志愿者也渐渐地密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要让好心人有好报,这样好心人才会层出不穷,义善之行才会蔚然成风。

是的,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同咱们传统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最好不言利。我们也热切地盼望施恩不图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神圣而美好的品行,让我们庸碌而灰暗的生活有了光有了彩,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高贵什么叫伟岸!

4、“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进步,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守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社会评论二篇】

1、“道德回报”也需要制度表达

七旬老人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晚景生病无人助。75岁老人沈兆骅,自1992年以来,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2006年,他被评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如今,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

《吕氏春秋》里有个“子贡赎人”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一个流落国外的鲁国籍奴隶,战国时期人口稀少,国君鼓励大家赎买外国奴隶来本国,因此按规定子贡是可以向鲁国国库“报销”的,但子贡偏自己埋单,孔子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孔子认为他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鲁人以后再也不肯替同胞赎身了。这个逻辑很简单:子贡是大款,绝大多数鲁国人根本没法像他那么“大方”,子贡这么做只会逼得大伙不敢再有行善之举。换句话说,古人早就给正常道德行为确立了经济学的价值准则:即任何道德行为、向善之举都离不开一定的“补偿机制”,道德选择也有一个“成本核算”或者“边际效用”的考量。

我们要反对“道德行为制度化”、倡导“道德回报制度化”。好在沈兆骅老人的遭遇是个例,

篇四:缘事析理-必修5第73页第五题亢文强指导

“缘事析理”作文批改方案

洛阳一高 亢文强原创2013.9.11

(三人合作共同参与,批改三本.全由一人执笔写评语,三人都签名)

作文分项评分表

2、书面:干净整洁5分,涂抹、添加一处扣一分。

3、文字:正确规范(5分)。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下标记,用“改正号”改正。

4、标点:应用正确(3分)。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

5、语言:通顺流畅(5分)。每处病句减1分,最多减5分。在病句下面划上直线,写出病句类型,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

6、篇幅:符合要求(5分)。按800字标准,每少50字或多200字减1分。

7、结构:完整合理(5分)。

有明确的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2分)

本论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以上,(2分)

本论与结论之间有明确的过渡、照应。(1分)

8、论点(5分)

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3分)

行文紧扣论点(2分);

9、论据(15分)

具体的事例论据或道理论据1个3分,结合论点对论据分析2分。本项最多15分。

10、论证方法(10分):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反向论证等,能正确运用一种得5分,本项最多10分。

最后合计总分,并写出一百字以上的评语。在评语下方,三个批改人签名,并

注明执笔人。

批改完成后,交给作者本人验收三项内容:

分数合计,评语字数,批改人签名。

材料作文---必修5第73页第五题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

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

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

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3)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4)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

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引论部分,提出论点并作简要分析)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事实论据)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6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事实论证,点面结合)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事实论据,反面论证)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提出愿望)

【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该材料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立意

一、道德尺度并不能成为衡量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

人的道义有时候并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为人的悲悯之心是与生俱

来的且因人而异的,而制度的确立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与进步。

而体现价值的标准需要的不只是悲天悯人,更是人们的反思与从善如流。(有

一句话说得好“都说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难道凭民愤就可以杀人么?)

二、成全

苏格拉底临死前拒绝了学生的救援,因为他相信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比古希腊的民主与法制更加进步了,所以他选择遵循(尽管不尽合理)。因为整体

的环境是好的,所以值得人们成全。

三、榜样作用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更要注意对后者的榜样作用。可以引申到现

实,比较容易联系实际,如名人效应等

四、反弹琵琶

不在乎社会舆论,只在乎对得起道义和良心,认为是对的值得的就去做,没有

物质的牵绊与世俗的眼光,做好你自己。

ps:前两种是比较正规的思路,但如果缺乏很强的逻辑能力和议论水平,最好还是不要涉及。如果论点明确,层层推进,有理由破,论据充足,完全可以拿

高分。

第三种比较讨巧,不需要多少技巧,只要语言流畅,言之有理,不偏题应该可

以上二类文

第四种没有一定写作功底的不要涉及,很容易跑题,跟材料意图南辕北辙,不

过如果材料运用得当,言之有理让人心服口服就可以上一类。

篇五:必修五课本作文素材

第一专题 科学之光

1、〔英〕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写作素材: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从那时到现在,我曾坚定不移地追求同一个目标。

角度点拨:①探索才有发现;②科学探索不可一蹴而就;③探索离不开坚定的目标

达尔文精神:执着地献身科学研究(数年坚持积累、思索物种起源问题)、对其他科学家的尊重(与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发表)、坚持真理的勇敢精神(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2、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写作素材:作为科学家的杨焕明充分认识到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他同时还提出反对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因为这将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全。

角度点拨:①关怀生命是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悲天悯人,是每个科学家必须具有的情怀

3、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写作素材: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蛇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角度点拨:将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种无耻

(2)写作素材: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杷)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传诵。

角度点拨:乐观豁达方能超然

4、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写作素材:景泰蓝的制作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这六道工序。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②精品的形成需要不断的锤炼

5、《写作实践》

写作素材: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是通过改造世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和谐的秩序。所以,科学的发现和创造不只是单纯地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技术性难题,更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是为了实现美的理想,倡导文明、进步的价值观。角度点拨:①科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是审美的追求;②和谐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终极目标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6、李密《陈情表》

写作素材: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亡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冼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角度点拨:①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的人间真情;②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③面对选择,要多一份冷静,少一份浮躁;④退一步海阔天空

7、归有光《项脊轩志》

写作素材: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她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角度点拨:①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②生活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琐事组成;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

8、王实甫《长亭送别》

(1)写作素材:(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恩爱,每次吃饭,孟光都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表示对梁鸿的敬重。

角度点拨:尊重才能迎来爱的春天

(2)写作素材: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围困相国寺索要莺莺,书生张珙依靠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悔婚。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

角度点拨:①礼教吃人;②打破束缚的最好办法是斗争;③封建毒瘤是扼杀人性的刽子手;④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⑤人性需要解放

9、〔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写作素材: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世仇使得他们的恋爱受到阻力。经劳伦斯神父帮助,两人秘密举行婚礼。后罗密欧刺死朱丽叶的表哥而被放逐,朱丽叶也面临逼婚的窘境。神父给朱丽叶吃安眠药让她装死,让罗密欧立即返回。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在朱丽叶身边自杀徇情。朱丽叶苏醒后,见爱人已死,于是用匕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两人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角度点拨:①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②不自由,毋宁死;③真情可以消融一切的仇恨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10、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11、屈原《渔父》

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12、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

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2)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3)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第五专题 心连广宇

13、庄子《逍遥游》(节选)

(1)写作素材:

A、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B、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角度点拨:世间万物皆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自由

(2)写作素材: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是获取自由的要诀;②无己、无功、无名才能绝对自由

14、王羲之《兰亭集序》

(1)写作素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

角度点拨:自然山水皆有其美,可娱可乐,可歌可咏

(2)写作素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

角度点拨: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宽度。

15、〔法〕帕斯卡尔《人是思想的苇草》

(1)写作素材:

A、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

B、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能思想。(帕斯卡尔)

角度点拨:素材已言

(2)写作素材: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角度点拨:人的行动和结果往往相反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孔子、自己、学生、奶酪、幸福、材料、道德、我们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